从往来寒热看经络测量辅助辨证的益处

一、起

往来寒热在伤寒论中出现过6次,其中96,97和266条对应小柴胡汤,是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症状之一。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赵本作“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条中,以邪在“半表半里”为病机阐释:“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这一病机描述可谓精当。后世有学者根据《伤寒明理论》中“争甚则愤然而热故寒已而热作焉”的描述,进一步提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也算相去不远(但此处发热不应理解为西医说的发烧而应理解为病人自觉身热,因为发烧体温升高时病人是恶寒觉冷的)。在临床时,如果病人自述一会觉得冷一会觉得热,又不是疟疾,则自然应考虑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当然临床中,也有很多时候,病人没有自觉的忽冷忽热,而用小柴胡汤见效的例子。但这些病例虽没有往来寒热,往往有其他症状,如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渴、腹中痛、胁下痞硬、咳等。这时也可以根据“但见一证便是”的原则选用小柴胡汤。不过,除了胸肋苦满、胁下痞硬外,其他症状的特异性都不强,往往需要与其他阳明或太阴证等鉴别,这就给诊断带来了困难。

二、承

笔者近年来使用营卫测量仪进行经络测量,却发现了另外一种可能,即对应小柴胡汤证的病人,即使病人没有自觉的忽冷忽热,也可以从测量曲线上看到快速的反复波动。这样诊断标准就可以从“但见一证便是”转为“无论病人是否有感,测量见到温度波动便是”,这样将会显着的扩大正确诊断为小柴胡汤证的机会。

试举一例(来自笔者旧文《几种中医疾病分型的经络红外温度曲线特性分析》):图1为患者魏XX(女,15岁)出现腹疼几天后在右手多个手指中节(分别对应不同经络)测量红外温度的测量结果。该患者长期便秘,大便间隔3-5天,但是一直没有治疗。测量时患者无腹疼呕吐,也没有觉得身上冷或者热。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外温度出现反复的周期性变化。事实上,笔者给其他健康人进行试验时,如果保持环境温度不变,则红外温度基本平稳,不会有大的波动(这也是内经“阴平阳密”中阴平的体现)。和正常波形相比,图1的温度波动就极为引人注目。由于伤寒论指出往来寒热为少阳证,所以据此让患者服用小柴胡颗粒,服用一周后,大便间隔就已经缩短为1-2天,同时长期困扰她的严重晕车也一起消失。

图1 病人自己毫无感知的往来寒热

由该病例可以看出,某些患者的寒热变化可能幅度小而迅速,以至于患者本人根本没有察觉。如果患者像本病例一样既感觉不到往来寒热,也没有口苦咽干肋疼喜呕之类症状,就不太可能开出小柴胡汤。此时使用经络营卫测量仪来判断往来寒热会更敏感。此外,由于临床常可见到太阳少阳或者少阳阳明合病。如果能够分辨出不明显的少阳证,对这些患者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某些少阳证的患者温度可能是平稳的,而不像图1那样反复波动,但此时会出现少阳经气血明显更强的现象。这些患者应使用小柴胡汤去大枣加牡蛎。其原因在于:如果少阳经拥堵较甚,则三阴经气血未必能间歇性地出表与邪气相争,所以就无法测量到温度的反复波动。当然从这一特例也可看出,要想把所有测量结果都和六经分类对应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转

不过,笔者在推广过程中发现很多医生并不认可前述根据温度波动来推定小柴胡汤的做法。主要反对意见有几种。一种认为:只有病人感到的忽冷忽热才是往来寒热,红外温度的变化不能作为依据。这种意见看来也有它的道理。因为按照直觉,人发烧的时候身体处于异常状态,体温很可能出现随机波动。如果认为图1温度波动为随机波动,则据此建立症状和药方之间的联系依据就嫌不足。但依笔者实测,太阳或阳明证等发烧的病人虽然体温很高,红外温度曲线并不会出现图1所示的快速随机波动,而是长期处于高位(但有可能出现类似城墙垛口的翻转再翻回,如图2是外感发热时太阳经的气血暂时中断)。反过来,笔者过去实测15人(不含笔者)不少于20人次,其中有温度波动或少阳气郁的4人次,均使用小柴胡汤治愈,没有任何例外,而其他16人次均不需要使用小柴胡汤。读者可自行计算,如果温度波动不能作为小柴胡汤诊断依据的话,前述现象出现的概率有多小(注意这不是循证医学的对照组试验,需要使用不同的概率统计方法)。

图2 外感发热时太阳经气血断续

另外一种常见的反对意见则认为:过去的诊断模式已经尽善尽美,不需要任何现代手段来辅助。如前节腹疼便秘病例,虽然没有伤寒论96条的其他症状,但是目眩为少阳经证的提纲证,晕车就是目眩,即使平时不晕也完全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依据,根据目眩和便秘,也可以开出小柴胡汤。

这种看法当然看来亦有道理,但是眩晕完全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水饮,实际上,笔者读过的一篇跟师心得就谈及需下苦功,才能真正掌握病人眩晕时选择苓桂剂或者小柴胡的依据),而便秘另有原因,此时用小柴胡汤就不会见效。也就是说,按照传统思路开方,很可能不见效,就需要等到病人复诊时换方。而依据测量结果开小柴胡汤不仅容易掌握,正确率也更高。

关于提高诊断正确率,笔者还可给出另一个实例:笔者两岁多的儿子前不久生病,下午一阵阵发烧,肚子拍着闷响,怕冷想加衣服,苔薄白。这固然可能是阳明腑证日晡所发潮热,但是也可能是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由于孩子不会表达往来寒热更不会分辨口苦头晕等其他症状,所以就难以分辨。不过在合谷测量后,曲线没有反复波动,直接排除了小柴胡汤证,按太阳阳明合病治疗,给与葛根加半夏汤,一天后就退烧了。后来使用大黄、甘草泻下收功。

四、合

经方派的中医诊断时,常常要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并做取舍(舍去某些症状是因为要抓主证),有时还需要不顾典型症状的缺失而做出方证的分类判断。这就导致症状(输入)和诊断(输出)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图3给出了经方派诊断时的输入输出关系图(其他派别其实也是类似的)。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极强的相互耦合,根据单纯的任何症状都不能给出方证和用药的判断,必须要综合多种症状,并在相邻的分类器之间比较甄别,才能给出最接近正确的答案。这也就是中医医生为什么要经过长期训练而且经常不同医生给出不同方子的原因所在(需要大样本数据来训练分类器,而且样本数据不同,门派不同,得到的分类器内各输入权重也就不同)。

图3  中医诊断时输入输出的复杂耦合关系

透过图3纷繁复杂的表象,还应看到更本质的问题:中医得到诊断结果的依据往往是间接依据(可以望闻问切得到的事实),而非直接依据(肾虚或脾虚的直接指标)。这一点很像战场上指挥官的决策过程,指挥官能看到敌军停止了休假、运输繁忙、无线电活动频繁,所以得到结论进攻就在眼前。多数情况下,由于指挥官不可能得到敌方总统近期发动进攻的指令,利用其他迹象来推断也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图4 解耦后的诊断依据和结论关系示意

不过经络测量却提供了依据直接证据来诊断的可能。通过在经络上测量红外和体表温度,不仅可以知道气血是否断续(如图2),还可以知道不同经络之间气血孰强孰弱(红外温度和体表温度间差异越大则对应经络气血越弱)。这会是特异性极好的直接依据。本文固然是以往来寒热为例进行阐述,但是其他六经疾病应该也能找到类似的依据。有了新的直接依据,分辩六经将会变成一个解耦后根据表现直接得到分类的过程(图4)。得到分辨六经的结果后,再选择方证就会容易的多。显然,由于不需要在众多间接依据之中评估取舍补足,这种做法也会显着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五、跋

笔者目前希望在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之中进一步试验搜集病例,如果您是中医药大学中医、针推等专业的在校生,愿意在自己或同学生病(如高烧)时测量并提供数据(测量方法等信息可以参考B站视频经络营卫测量仪的使用及制作),请和[email protected]联系获取经络营卫测量仪,笔者也会按照软件开源社区的模式在网站www.6jxj.com上及时共享大家的测量结果,以期缩短从研究到应用的漫长周期。

笔者热切希望大家能够参与,一起为往圣继绝学,减轻病人的艰难困苦,谢谢大家!

此条目发表在中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